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 > 正文

公卫基层医护人才培养,职业院校难在哪儿

时间:2020-04-21 04:25 来源:光明网 编辑:警督

核心提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期间,全国各地共派4万多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也暴露出了基层公卫防控能力的滞后与欠缺,特别是社区医护人员的严重不足。高职院校理应在基层公卫医护人才培养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期间,全国各地共选派4万多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也暴露出了基层公卫防控能力的滞后与欠缺,特别是社区医护人员的严重不足。高职院校理应在基层公卫医护人才培养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

   公卫医护人才供需要均衡

  基层公共卫生治理人才的培养是医卫类高校的重要职能,但大多数院校重视常规医学人才培养、忽视基层卫生应急人才培养。面向基层开展医护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不多,人才数量难以满足我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医护专业课程设置基本还是局限于传统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为目的的医护知识培养,对公共卫生事件反应、防疫能力培养的忽视导致学生缺乏对公共卫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为此,高职公卫医护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注重宽基础、广口径,不仅重视临床医学治疗知识、技能培养,还要重视针对基层社区进行教学,而且要特别重视医德培养,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专业技能教育与职业人文素养培育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输送了大量医护专业人才。

  高职医护专业要突破局限与困境

  就社会环境而言,首先,高职院校的医护专业教育社会认同度偏低。“医护专业人命关天、学医更不能去高职院校”的观念普遍存在,学生和家长选择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一般都是“无奈选择”。其次,高职护理人才不好就业。大多数医院设置了本科学历门槛将高职学生拒之门外。高职学历只能成为临聘人员,没有编制,“工薪偏低”“福利较差”。这也影响了专业吸引力,加剧了公卫护理专业优质生源不足的问题,进而影响人才输出质量。

  同时,高职医护专业也面临不少困难或局限。首先,因为实训投入较大、培养成本较高,致使部分院校不愿意开办医护专业;即便是开办了专业的院校,往往也难以满足其经费需求。其次,专业课程体系定位不准确,导致设置不科学,实践教学条件不完备,实训项目开设不充分,技能培养不到位,致使部分专业发展陷入困境。

  改革释放高职能量,培养基层医护人才

  首先,加强推进基层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要从国家战略安全层面加强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服务体系,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加吸纳高职医护人才就业比例,提高薪酬待遇,增强基层医护人员的职业归属感,吸引、留住更多的医护专业毕业生到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就业。教育管理部门要统筹规划,鼓励高职院校开办医护专业,要指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做好高职院校医护专业的区域布局,加大投入,吸引更多优质师资和生源。要支持医疗机构积极参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吸纳社会资本,探索混合所有制,鼓励社会多元参与基层医护人才培养。

  其次,抓好高职院校医护人才培养。高职院校要从服务国家公共卫生防控体系的战略大局出发,在基层医护人才培养中扮演好重要主体角色,有条件的院校要积极创办医护专业,已有医护专业的院校要优化教学质量,提高社会影响力,增强优质生源吸引力。要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狠抓师资队伍、教材开发、教法改革,加强应急防疫在内的公共卫生管控能力培养,强化专业情怀与专业理性养成,培养出既有医护专业技术,又懂应急防疫的综合型基层医护人才。

  再次,强化社会应急意识培养与能力建设。疫情结束后,建议各地,特别是部分大城市,鼓励支持高职院校接管新建的专门抗疫医院等场所设施,联合医院、社区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将其建设成为防治结合的公共卫生“实训-实战”中心。平时可作为医护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承担教学功能,承担职业认证职能;还可以作为公共卫生培训中心,面对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志愿服务者、社会公众开展应急医护培训,指导提高社区防控意识和应对能力。疫期则可立即转换为功能完备的战时医院或应急处置场所,承担基本防护、管理协调功能,以大幅减少医护人员的非救治性工作量,最大限度地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作者:蒋晓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二级教授)

 

文章投诉热线:19910174671
💌:投诉邮箱:2818647620@qq.com